研奥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环球体育HQBET下载官网    发布时间:2024-04-27 01:10:21 |阅读次数:110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检修,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C3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公司所属行业为“C3720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业内企业的不断努力下,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持续良好发展势头,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经济效益显著。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披露信息,截至2023年底,中国大陆地区(以下文中涉及全国数据均指中国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台)共有59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条,运营线公里,其中地铁运营线%;其他制式城轨交通运营线%,当年运营线年在建线公里,在建项目的可研批复投资累计43011.21亿元,2023年全年共完成建设投资5214.03亿元,同比下降4.22%,年度完成建设投资连续3年回落。全年完成车辆购置投资共计283.72亿元,同比增加12.96%。据可统计的36个城市下一年计划完成投资数据预计,2024年计划完成投资额合计约4153.59亿元,其中,计划完成车辆购置投资合计约 216.18亿元。2023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运营线路规模持续扩大,日均客运突破8000万人次大关,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悬挂式单轨系统为首次投入运营,已投运城轨交通线种,低运能城轨交通系统制式进一步丰富。年度完成建设投资额有所回落,城轨交通建设进入平稳发展期,预计未来两年新投运线年基本持平,“十四五”末城轨交通投运线公里。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前途大多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对城市轨道交通做出了战略规划;二是智慧城市的发展,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基建的重要组成,在《“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城轨交通将从重建设逐渐转变为建设、运营并重,并且在 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 10,000公里,平均每年新增680公里。同时,我国规划了19个城市群,从其具体交通运输规划来看,除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的1万公里预期开工里程之外,成渝、山东半岛等城市群都市圈陆续出台,城际市域建设将向更多地区延伸,长期发展空间可期。《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提出一手抓智能化,强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和城轨交通业务深层次地融合,推动城轨交通数字技术应用,推进城轨信息化,建设智慧城轨;一手抓自主化,增强自主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自主品牌创优能力,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品牌。《辽宁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以城市轨道、城际铁路为主体的快速化、智能化、一体化城市通网,推动辽中南城市群城际铁路相互连通,引领支撑新型城镇化布局。《广州市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十四五”》提出推动轨道交通产业智慧化建设内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到 2027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取得阶段性成果,交通运输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取得新突破,“四个一流”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 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加速构建,有效服务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2023年6月 14日,交通部提出要加大交通运输对外开放力度,提升全球产业链韧性。构建便捷畅通、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坚持生态优先,加快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全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将深化交通领域新兴技术交流合作,提升交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赋能交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轨道交通相关利好政策及规划,进一步确定轨道交通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及突出地位,轨道交通日益成为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方面,“双碳”背景下,对绿色、智能铁路车辆的需求进一步增长,而轨道交通作为典型的绿色出行方式,降低碳排放具体路径主要从提高能源利用转换效率、降低车辆重量、使用节能环保能源或介质、新技术应用等方向实施;另一方面,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新基建的重点领域,随着物联网、云计算、5G、AI、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成熟与普及,智慧城市和轨道交通也受益新技术而不断升级与发展。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在轨道交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中轨道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各类轨道交通线路持续增长,车辆保有量屡创新高,存量市场需求不断放大,运营维保业务将随着保有量市场的增长而增长,十三五期间投入运营的高铁动车组车辆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近几年分别步入检修期和架修期。增量释放叠加存量更新,轨道交通运营维保后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轨道交通装备是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主创新程度最高、国际竞争力最高的行业之一。未来发展趋势,一是交通方式向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转变;二是交通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变;三是能源供给向绿色化、循环化、安全化转变。这些转变将催生轨道交通装备向高品质、智能化、绿色化、多样化发展。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而言,开展跨行业融合、跨领域技术借鉴,将其他高端装备制造业、先进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融合创新,为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进步带来了发展新机遇。

  公司主要从事轨道车辆电气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并基于在轨道交通电气设备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术实力,拓展了车辆检修业务。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城轨车辆,产品明细种类较多且定制化程度较高,因此公司主要采取订单导向型生产模式,根据不同线路车辆的具体要求进行定制化生产,取得了较高的市场地位和广泛的市场认可。

  轨道交通电气设备制造业务包括的主要产品为司机操控台、司机室电气控制柜、客室电气控制柜、照明控制系统、逻辑控制单元、蓄电池管理系统、低压电器监测系统、紧急通风逆变器箱、高低压接线箱、车载蓄电池箱、车载空气净化设备、车辆电气线束等轨道车辆电气设备。

  车辆检修业务主要包括动车及高铁车辆电气设备检修、照明灯具检修,城轨车辆电气设备等。

  研发平台主要依托深圳研发中心,面向市场需求,深耕轨道交通领域,定位行业引领,负责跟踪和研究轨道交通领域前沿技术、材料、产品的前瞻性、储备性研发工作,保证公司技术及产品引领或紧跟行业潮头。

  设计平台主要立足于长春本部,设计中构建质量,设计中构建成本,设计中构建交付。致力于对现有产品的性能进行持续优化和升级,以满足下业定制化、材料、结构和技术工艺不断变革以及生产效率、加工精度要求不断提高的需求,巩固公司的产品领先优势。

  工艺平台主要服务于研发、服务于设计、服务于生产,以统型、标准、效率、效益为导向,不断提高质量,提升效率,向系列化、数据化、自动化、智能化迈进。

  除依靠自身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以外,公司还注重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外部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公司研发人员对于基础理论和技术的掌握和学习,进一步提高了研发人员的能力,增强了公司的技术储备和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

  公司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准入制度,由采购部组织对目标供应商进行调查和初评,初评达标并且后续考核合格的供应商将被列入公司的合格供方名单。公司每年会从品质、交付、价格、服务四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考核管理,将其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实行优胜劣汰制度。为有效控制产品成本和质量、提升采购议价能力和采购效率,公司整合各子公司供应商资源,建立统一的采购平台。公司在与众多的供应商多年的合作过程中,选择了一批供货稳定、性价比高的供应商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公司的采购计划主要由采购部负责制定并执行,同时技术中心、质量中心、工业化中心、财务部等部门分别为采购部提供质量标准、质量鉴定、物料使用计划、付款等配合性工作。采购部根据供应商报价、供应商考核评级、产品交期要求等因素从合格供应商名单中选择供应商,根据各类物料的库存量、生产需求量、采购周期确定采购数量并编制采购订单或采购合同。在供应商发货后,公司将对产品进行品质检验,重要物料还将进行首件鉴定,检验合格后办理采购物资的入库手续。除上述采购模式外,公司存在部分原材料系由客户自行采购后交由公司加工或装配的情形,主要原因为下游客户对设备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极高,为满足部分产品的设计要求或特定功能,对于部分关键原材料客户会选择自行采购。

  公司主营业务产品存在非标准化、小批量、多品种、短交期、高要求的供货特点,具有明显定制化特征,因此,公司采取柔性化订单导向型生产模式。在获得产品销售订单后,项目部会制定相应的项目计划和交付计划,设计部按照客户提出的技术要求进行产品设计,工程部根据项目计划提供相关生产工艺文件,生产制造部根据项目计划编制生产计划,并负责组织和管理各个生产车间按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生产计划等要求实现产品生产,质量控制部负责对产品实现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检验,采购部负责根据生产计划确保物料及时供应。

  公司的直接客户以整车制造企业为主,由于客户所处行业集中度较高,公司的产品销售全部采用直销模式。直销模式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常见销售模式,该模式下公司可以直接与客户对接,能够更加及时、充分地了解客户需求,有助于公司开拓大型客户并获取稳定订单。同时,直销模式可以为公司的客户管理、生产变更、产品交付、货款回收等业务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公司订单的获取方式以招投标或竞争性谈判为主,通常客户会向具备相应资质的若干家供应商发出邀标通知,并提出供货范围、材料工艺的执行标准、基本技术条件和技术要求、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等要求。客户在确定供应商环节中,通常采取综合评分中标的方式,即在综合评价供应商的历史业绩、财务状况、技术方案、供货质量、交付期、售后服务等条件的基础上,以相对低价的报价方案中标。公司在确定投标、标书制作、标书确认等环节均制定了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同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公平参与投标。

  轨道交通对车辆安全性要求极高,公司与客户签订的销售合同中通常包括质量保证条款,对销售的产品提供一定期限的质量保证期,在质量保证期内公司对所售产品的设计、材料、工艺和质量问题承担保证责任。公司设有客户服务部,派出经验丰富的售后服务人员常年驻扎或往返于整车制造企业及地铁运营公司等终端客户所在地,跟踪公司产品运行情况,对客户或者终端客户提出的技术故障排除、生产变更、技术加改、零部件更换、交付进度查询等要求进行及时响应。

  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国内轨道交通整车制造企业,对供应商的资质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产品的可靠性、迭代连续性较强;另一方面,要求产品故障响应速度较快,后续服务完善;此外,不同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和标准也不同。因此,行业内企业生产与研发大都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定制化服务,行业客户粘性较强。

  公司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纵深拓展,产品广泛应用于城轨车辆电气设备领域,覆盖轨道交通车辆新造、检修的全寿命周期,是关系车辆行车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产品明细种类较多且定制化程度较高,可根据不同线路车辆的具体要求进行定制化生产,同时,顺应行业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轻量化、模块化的发展的新趋势,公司先后推出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司机操作台、适用于无人驾驶列车的隐藏式罩板司控操作台和自动升降仪表屏司控操作台、低压电器监测系统、车载蓄电池监控系统、轻量化铝合金电气箱、逻辑控制单元、车载空气净化装置、智能化车载变频空调控制器、多功能网关等高品质、智能化、绿色化产品。

  公司注重保持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稳定性和可维护性,能够为客户提供最优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创新能力、技术储备、项目管理经验以及客户基础等方面优势突出,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市场地位和产品竞争力。

  2023年,公司深刻践行“市场是公司生命、技术是公司未来、管理是公司灵魂”的战略思想,落细落实“内控外拓”管理要义,统筹谋划、唯实惟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持续提升管理效能,稳步发展见行见效。母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04亿元;实现净利润4,336.21万元。各公司合并报表后实现营业收入4.24亿元,同比增长0.23%,实现净利润4,701.47万元,同比下降5.81%。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司2022年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报告期内股份支付费用的增加,二是持续加大市场营销投入,差旅费较上年有所增加;三是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同比增加 308.33万元,增幅15.77%。

  2023年,公司提前谋划市场战略布局,加强前沿的市场信息收集,深挖现有优势,积极响应下游客户对产品的差异化需求,进一步加大对市场的开拓力度。2023年,公司成功中标深圳地铁3号线增购及四期项目司机操控台,是公司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中标的首个项目,打破了公司在南京浦镇“零项目”的历史,是公司市场开拓的又一重要里程碑。2023年合并签约额3.57亿元,持续拓展新客户,不断提升公司产品认知度和客户粘性。

  项目部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和项目管理经验为依托,优化细化项目管理执行流程,对项目团队进行专业赋能,同时加强项目成本管理、过程节点控制、过程跟踪反馈、风险控制及三方件管理,不断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和综合管理水平。生产制造部坚持以精益、高效、柔性作业为导向,加强对生产现场、制造工序的全过程管控,在保证订单稳定交付的同时,向制造过程要成本、向精细管理要效益,根据生产需求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开展员工特色培养新模式,继续强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不断提升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效率、质量优势。随着异地检修项目的增多,公司不断在上海、深圳、武汉、南昌、成都等地完善检修平台建设,逐步优化并标准化检修服务流程,大幅提高检修效率和服务水平,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和赞誉。2023年共实施了26个新造项目、21个检修项目、4个试制项目,配套车辆1376辆,其中城轨、地铁项目合计配套1248辆,高铁、动车项目合计配套128辆。生产计划兑现率、交付计划兑现率均为100%。

  安全部不断完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安全管控能力,聚焦安全防控“最后一公里”,同时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动态管控安全风险。公司坚持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2023年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并获评“市级无废工厂”“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深圳研发中心2023年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发管理与研发协同,以重要项目为抓手,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技术突破。报告期内,多项研发技术应用落地,其中国内首次批量低压电器监测系统已在广州 2号线号线上运用,同时开发低压电器监测系统Ⅱ型,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壁垒;逻辑控制单元实现低成本、国产化迭代升级,并设计开发逻辑控制单元智能化测试平台,助推产品性能跃升;轨道交通照明系统系列之感光器实现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并已在沈阳3号线批量装车应用,产品谱系进一步丰富。此外,深圳研发中心加快数字化建设,推进平台管理,实现研发设计流程过程管控及流程管控,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平台支撑。

  技术中心聚焦源头管控,加强设计选型及经济效益论证,强化设计输出审核,不断细化产品设计能力。2023年共完成北京地铁13号线个常规设计开发项目,开发车载变频空调控制器、轻量化平台电气柜等6个研发立项新产品,不断加快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升级,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升技术攻关和工艺革新能力。

  设计部通过技术协同管理平台(PLM系统)和技术变更线上流程升级,对设计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加快研发设计进度。同时,深化产品对标,关注竞争对手及市场变化,持续提升产品设计质量,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以上海地铁3&4号线信号改造等设计开发项目为载体,通过技术下沉,交流前置,推进设计环节成本优化及库存结构优化。

  工程部重点推进生产现场自动化升级改造,2023年完成装配车间、铝合金车间、冲击振动试验室、砂尘试验室、淋雨试验室等重点工序的平台升级,自动化智能线束生产线历时五年,成功落地,是全国首台套带有激光双面打印线号系统、实现自动检验且实现线束制作全工序全过程覆盖的智能生产线,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借助信息化软件平台,不断提高工艺分析、工艺验证能力。以沙特地铁项目及 160公里动车组项目为载体,通过工艺下沉和工艺质量控制,工艺人员技能显著提高,为产品实现环节提供专业技术保障。

  质量控制部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产品全周期为框架,推行标准化、可量化、全过程化管理模式,通过源头治理、正向处理、反向验证、协同处理,持续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同时,对入厂检验、首件鉴定、转序检验、外协检验、终检检验、售后服务六大过程实现数据动态监控,通过大数据挖掘,对质量精准控制,全国正线运营故障数、全国库检故障数逐年下降,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体系数字化部通过体系整合协同,逐项解读ISO22163银牌标准要求,不断完善规范化、标准化业务支撑体系,有效强化内部控制,推进质量体系的提质升级。同时,高效推进数字化建设,2023年重点推进工时管理系统及设备管理系统的建立,截至12月末,公司数字平台系统已累计建立80余项重点流程的应用,打通与ERP系统的17类核心基础数据及PLM系统5大类文件的对接,实现了销售、设计、采购、生产、财务等业务数据流程的互联互通,赋能公司实现敏捷、高效、智能的运营管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管理效率。

  采购部门以精益化采购为管理目标确保产品质量,以降本增效为责任目标来控制采购成本,搭建供应商、库存分析信息模块,通过数字化管理和高效寻源,灵活调整采购策略,有针对性地做好采购预测到结算对账的全过程管控,不断优化供应链资源。同时与各部门增加业务协同,充分修旧利废,盘活库存,实现降本创效165万元。

  客户服务部持续开发和优化数字化平台建设,增强联动能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实现人、财、物、流程全方位的高效整合,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业务运转效能。同时,公司还积极参与全国两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残)运会等重大活动会议的服务保障工作,产品的稳定性和服务保障能力先后获得长客股份、河北京车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成都长客新筑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深圳中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等客户的高度赞扬和书面肯定,客户满意度持续提升。

  2023年,公司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广泛开展薪酬调研,拓宽招聘渠道,调整人才吸引方案,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和培育机制,打通双向人才成长通道,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优化人才结构,充分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同时加强组织文化塑造,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外部展现高效精干的企业形象,不断提升企业软实力。

  财务部门通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实现企业成本的有效降低和利润最大化,不断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合理的税务筹划和合规性管理,有效降低税收风险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同时不断加强财务团队能力建设,提升财务团队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与其他部门紧密协作,保证了财务决策与企业整体战略的一致性。

  高铁检修事业部把握市场机会,通过优化检修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合理调配资源、强化员工管理、全过程质量策划管控等有效方法,自主检修能力实现了新跨越。顺利开展了CRH380B简统项目电气屏柜全产品,全年高质量完成CRH5A项目13列、CRH380B高寒项目12列、CRH380B高寒简统项目30列、CRH380B简统项目32列、CRH380CL项目(长编含部分产品)2列,共计89列产品的交付任务,实现产值1.23亿元,创历史新高。

  轨道交通车辆电气控制系统通常为非标定制产品,要求配套供应商能够根据不同车型的设计要求,快速提供车辆电气设备产品的设计方案,并对用户的技术变更及时响应。

  通过多年产品设计开发和体系运行,公司已构建成熟的设计开发管理流程,并形成了“技术集中研发、产品协同设计、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模式,对设计开发过程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有效提升了设计开发效率。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专利95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85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拥有软件著作权专利10项。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建设,并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发明专利“一种轨道车辆LED驱动电源剩余寿命预测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优秀奖”,“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轨道车辆网络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公司曾先后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省级技术中心”“创新型中小企业”“长春市科技型小巨人企业”“第三批吉林省硕士研究生工作站”“吉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吉林省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技术创新荣誉称号。

  公司组建了专业的质量管理及检验团队,对产品的原材料采购、机械加工、焊接、装配、试验等各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的质量控制。

  (1)原材料采购/外包方面:公司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审核和评价体系,从企业规模、供货能力、产品合格率等多个维度对供应商进行评价,选择评分较高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机加焊接方面:公司配备了激光切割机、数控转塔冲床、数控折弯机、数控铣床、数控车床等全自动生产设备,保证了机械加工的精度和质量。公司配备国际焊接工程师、国际焊接技师、国际资质焊工、目视检查员及渗透检查员,有效地保证了产品焊接质量。

  (3)装配方面:公司按产品将装配工序细化,配备了详尽的工艺作业指导书指导工人生产。公司策划并全面实施“三检”制度、首件鉴定制度及产品档案制度,并通过产品铭牌、钢号和序列号信息及各工序检验和试验记录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实现了可追溯性。

  (4)试验方面:公司策划并建立了实验室,覆盖了从电气件性能、产品防护等级、冲击振动、高低温交变湿热、绝缘耐压、照度、热成像、工具拉力/扭力、气体挥发物检测等一系列力、热、光、电、气等专业试验或测试,有效地保证了产品各项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管理方面:公司先后通过了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TS22163(IRIS)轨道交通行业质量管理体系、EN15085国际焊接认证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等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通过管理评审、内部审核、过程评审、绩效评价和持续改进等方式对公司管理体系、流程不断优化,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公司前身成立于1986年,是国内最早从事轨道交通车辆电气控制系统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之一,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产品涵盖10个铁路局,参与车辆设备配套的城市达29个,境外国家和地区达13个;在长春、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和西安等19个城市建立了完善的客户服务网络,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公司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生产管理经验,创新性地采用以项目管理为主导的业务管理模式。订单确定后,公司成立由项目经理牵头组建项目管理团队,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及管控。项目团队利用公司内、外部资源,保证项目产品按期、合格交付的同时,通过项目过程节点细致的成本控制,保障公司项目收益最大化。

  项目团队的管控保证了客户的需求得到及时的响应和满足,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增强了客户的黏性。在核心生产环节,经过多年摸索,公司成功实现了针对小批量、多品种的电气产品装配作业流水线生产,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并保证产品质量。

  公司秉承“信息准确、反应敏捷、处理有效、客户满意”的服务理念,设立了客户服务部,拥有一支技术水平高、响应速度快的客户服务团队,在长春、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和西安等19个城市建立了完善的客户服务网络。客户服务人员常年驻扎或往返于整车制造企业、城轨业主等终端客户所在地,跟踪客户需求,提高服务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跟踪公司产品运行情况,对直接客户或终端客户提出的方案优化、通知更改、进度查询等要求进行及时响应。公司客户服务部为7天*24小时工作制,公司服务人员一般在接到指令后2小时内到达现场开展售后工作。

  公司利用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和技术与客户建立了质量信息反馈、处置渠道机制,定期走访客户并邀请客户召开座谈会,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并分析改进,优质和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注重研发、市场、管理等核心队伍的培养与储备,凭借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人才梯队建设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完备的培训体系和薪酬与激励制度培养和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加入,在人力资源储备与管理方面具备一定竞争优势。

  公司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已形成由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组成的人才队伍和层次分明的人才梯队,并通过实施核心技术人员和关键管理人员持股等措施保证技术和管理团队的稳定。公司注重研发人员的培养与引进,现已拥有一支专业技术齐备、核心技术人员突出、具备较强凝聚力和创造力并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队伍。公司经营管理层核心成员大多具有超过20年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工作经验,对我国轨道交通产业政策、发展历史及现状有着深刻的理解,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有着准确的判断,在经营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公司从事轨道交通电气设备制造业务已经有30余年的经验,经过多年来对研发的持续投入,产品技术水平和性能不断提高,在市场上具备很强的竞争力。此外公司长期坚持“研奥”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坚定贯彻自有品牌为主导的品牌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公司2020年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是细分行业中为数不多的上市公司,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品牌优势。

  公司将继续深耕轨道交通车辆装备市场,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与科研院校及外部合作机构开展深层次合作,扩大研发入口,借力发展,打造符合未来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产品及服务体系,不断扩大产品应用场景;在智能运维概念下,公司将着眼新造及改造车辆智能控制和维护,打造企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以完善、先进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为依托,在现有客户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市场资源,丰富公司收入结构和客户结构,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同时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基建、新能源绿色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等领域,内外并举,做好整体布局,进一步巩固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地位。

  做好各公司业务计划目标的分解、承接、举措落实等各项工作,做到有目标、有方案、有计划,并做好对落实过程的跟踪、协调、监督和评价,兑现业务计划的节点工作,发挥业务计划的牵引作用。

  基于国家双碳战略、绿色轨道交通建设等发展目标,客户更加关注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下的产品全寿命周期解决方案,要以此为导向,不断加强技术研发深度和产品迭代升级。发挥区域布局优势,抢占后服务业务市场;持续提升市场洞察能力,在签约额上下功夫,积极协调客户服务区域联动,形成合力拓展市场,切实发挥区域前延作用,细化市场分工,发挥市场资源的最大效能。

  持续推进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各业务数字化全覆盖,不断优化完善开发功能模块,优化业务流程与系统功能,不断提高平台实用性,并推广各分子公司全面应用。搭建数据库,把业务流变成数据流,建立数据常态化分析模式,助力企业及时、科学地做出决策。

  重点开展“两金”占用管理工作,对在产资金占用、库存问题及应收账款节点做全范围梳理,形成管理台账,制定专项攻关方案,分解指标,确保一事一落、专人管控。识别形成降本增效清单,制定专项降本增效方案,精益分析、动态管控、节点引入、绩效管理,多措并举多点发力,纵深推进降本增效。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 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研奥聚焦新阶段,解决“要做什么”和“怎么做”,细化和落实“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的重点举措,加快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目前看,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大势虽未逆转,但行业政策的微调,迫使竞争态势发生变化,受地方政府限制性投资政策,放缓了轨道交通建设步伐,新造业务稳中有降的趋势将成为新常态。其次,产能过剩的现状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环境更加复杂。三是随着车辆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后服务业务市场空间巨大。四是轨道交通装备绿色化、智能化、网络化成为未来重要趋势。公司将深刻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既要树立危机意识,又要增强发展自信,在埋头苦干中增长实力,在技术创新中积蓄动能,在困难挑战中谋时定势。

  (1)多元创新,稳步发展。在产品创新方面,立足客户、面向市场,聚焦行业广度、深耕专业设计,以前沿化、差异化、平台化、模块化、精益化思路做好产品的研发、迭代、延伸和衍生。在管理创新方面,依托技术中心平台,充分发挥长春本部与深圳研发中心的协同配合,有效实现两地互补、互促、互进,推进标准化、系统化和流程化设计,引入设计开发管理软件,实现设计开发过程规范化、可视化、平台化。在制度创新方面,建立并完善研发立项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和成本优化激励制度,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激发员工创新活力。

  (2)数字赋能,协同管理。持续依托PLM技术协管平台及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技术资源共享、知识积累、一体化管理、同质化发展,提升整体效能。

  (3)科学谋划,降本增效。技术管理持续前移,强化成本与质量的设计与指导;深化标杆企业技术对标与行业调研学习;加强研发、设计、工艺、采购协同,重点强调原辅材料的降本增效,逐步实现“在设计中构建成本、在设计中构建质量。

  (4)正向设计,固本强基。推进工艺环节正向设计,聚焦底层数据,加强过程审核管控,优化过程设计流程,完善工艺文件输出;坚持工艺管理向上承接向下服务;加强首件工艺管控,实现工艺成熟、正向指导。持续推进工艺环节自动化、平台化、信息化。

  持续优化质量风险识别,对近年共性或突出质量问题自查自纠,将质量防线前移;通过多维度故障数据分析统计,找到质量控制主线。实现质量控制流程及检验全覆盖,质量检验操作文件要涵盖检验项点、检验标准、与技术文件相匹配,与生产过程数据共享,提高同步管理维度。进一步识别质量业务链上各要素信息化管控需求,持续推动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提升数据质量,为后续数据深度利用提供夯实数据基础。

  项目管控要将项目五大过程贯彻始终,对项目节点深度管控,提高项目决策能力、响应能力和整合能力。加强项目风险管理和监控,对项目实施开展全过程跟踪,通过管控、纠偏、优化、调整,确保项目总体交付进度;重点加强项目动态成本管控和异地检修服务项目管控,不断总结经验,提升项目承接能力。

  生产方面要在生产管理系统上充分调研考察,深化数智化转型;提升生产计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优化升级生产管理流程,推进工位制节拍化生产,提高组织协调效率,加强生产执行力,不断提升产线的敏捷性和柔性;策划生产人员资源布局,建立生产人员能力矩阵与人才库,打通各地人员调配渠道,从人员技能、设备管理、调配成本、忙闲档期等全方面论证,提升人员使用效率;持续导入精益生产理念,细化生产运营管理,精准配置生产资源。

  安全方面,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安全风险感知、监测预警和响应处置能力;坚持季度安全联合检查与隐患排查,重点监督异地作业现场安全检查,闭环管理,形成安全稳定的生产环境;结合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挖掘应用场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降本增效。

  加强市场营销策划,取得业务新突破。做实一城一策、一项目一策、找准切入点,提前布局,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市场跟踪,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并通过区域地缘优势,增强客户粘性。凭借检修经验,在各地检修业务上持续发力,将产品+工序+服务进行捆绑推销。锚定重点项目,拓展新造、检修、备件市场,并探索路外市场,突破现有市场格局。继续加大应收账款回款力度,按时间、按节点攻克回款问题。

  客户服务要借助数字化手段,构建全流程客户服务体系,可视、可测量,提高客户服务的灵便度和效率;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客户服务主动性,延长产品价值链,由传统售后服务向增值售后服务迈进,不断提升客户服务响应速度和客户满意度;主动走向市场,强化客户互动,利用渠道优势,精准营销。

  采购方面要注重保质、保量、经济、及时,核心是控制成本;构建透明、可靠、高效采购数字化平台;培养战略供应商,对供应商系统梳理,分类管理,同类排名,绩效管理;力争在比价议价、优惠额度、付款方式、采购份额、配套服务上寻求新突破,不断降低综合采购成本;信息共享,加大库存盘活力度,分类部署、专项计划,持续改善库存周转效率,优化资产结构。

  体系数字化方面重点建立生产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数字化流程;进一步优化工时管理系统,扩展现有应用的使用范围;持续优化现有业务流程,以总业务链“降本提效”为目标,结合数字化需求与特点,持续推进数字平台建设;体系建设上,以ISO22163体系为基础,持续推进体系升级换版,促进流程优化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稳步提升。

  人力资源重点对人员绩效指标进行优化,实行人均贡献产值和人均贡献毛利双重考核,聚焦工作目标、激发员工潜力和组织活力;推行工时透明化管理,实现对员工工时的精细化管理和准确预测任务工时;充分利用劳模、高技能员工和实训基地双重优势,打造研奥品牌工作室;建立完善知识管理系统,做好内外部知识的积累沉淀、分享运用,借助信息化平台让知识“动起来”,不断提高公司知识层次,推动公司持续发展和创新。

  财务部门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管理,以全面预算为抓手,提升财务预警能力,指导经营团队纠偏;明晰盈亏平衡点,及时止损;定期复盘两金压降工作,评估减值计提情况,及时预警坏账风险;以现金流为核心,以成本管控为主线,切实推动节流降本工作。

  2024年,要抓住机遇,突破产能,保证高质量交付;树立市场危机意识,持续发扬质量优、成本低优势,走向站段、走向客户,从可靠性、可维修性、可用性角度出发,提供精准、多样化检修服务方案;资源统一调配,提高业务协同性,逐步实现管理数字化、质量标准化、检修精细化。

  公司将借助资本市场平台优势,拓宽融资渠道,深入研究公司行业政策、发展动态,并根据自身未来的业务发展规划,适时进行必要的兼并收购,在企业实现内生价值创造的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资本运作实现外延式的价值创造,提升业务规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优先发展轨道交通运输业的产业政策使得近年来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仍将处于一个持续发展期。如果未来国家产业政策出现重大变动,将可能导致公司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发生变化,给公司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带来重大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及时收集行业相关信息,掌握和了解轨道交通行业的政策变化,分析研究政策变化对公司产生的影响,积极应对,提早防范;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公司战略规划和产业布局,创造多级利润增长点,加强内部管控,提高公司抵御风险能力。

  随着大宗材料价格的骤涨,极大增加了采购成本和管理的难度。若原材料市场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则会对公司产品的生产成本核算及控制产生不利影响,公司的毛利率、盈利能力及财务状况也将会受到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根据销售订单、安全库存量和原材料市场价格走势向供应商采购,利用日常采购和战略采购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平滑成本的波动,保证公司生产需求的同时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未来,公司将密切关注原材料市场的价格波动情况,与战略供应商继续维护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确保公司能够长期稳定的供应原材料,尽可能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的不利影响。

  公司属于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品制造行业,下游客户主要为各大整车制造企业。由于整车制造行业壁垒极高,行业内企业数量有限,导致公司下游客户较为集中。目前,企业主要客户集中在中国中车(601766)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因此轨道交通行业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情况。若我公司产品性能或服务质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而导致客户流失,或客户放缓生产经营计划,将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我国轨道车辆整车制造行业格局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公司客户集中度短期内仍将处于较高水平,若主要客户发生流失,将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客户需求,持续保持与各大整车制造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积极响应客户需求并积极拓展新客户,提供更加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和产品来提升粘性。

  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公司在轨道交通装备市场拥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开拓能力,主营产品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配套产品和动车组列车照明系统在技术可靠性、稳定性、可维护性等方面较市场同类产品具有领先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但随着国家鼓励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进行技术升级换代,高端装备国产化加快推进,国内其他轨道交通设备厂商可能会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力度,国外同业竞争者的本土化进程也会加快,行业竞争将趋于激烈。如果公司未能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格局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保持持续的研发投入,可能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面临毛利率下降的风险,进而对未来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装备,国内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

  应对措施:努力抓住新兴细分行业的发展机遇,在产品结构、生产能力、市场渠道以及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实现快速提升,拓展业务链条,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继续保持目前的竞争优势,保持业绩相对平稳的增长。

  公司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配套产品和高铁照明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但是,随着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的更新换代,轨道交通车辆设备制造技术日新月异,轨道交通电气设备向模块化、轻量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如果公司不能持续优化创新体系,加大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应对技术革新的挑战,保持和增强公司的技术优势,及时创新技术或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不断满足客户更加多样化的要求,将对公司未来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持续关注轨道交通行业先进的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做好新技术的储备;引进行业领先的技术人才,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借助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平台开展深入的研发合作,提高研发绩效产出,推动创新技术落地,同时积极寻找和培育新技术、新项目,保证企业在行业内的优势及市场占有率。

  轨道交通车辆作为一种重要的客运工具,行业主管部门、客户对相关设备的安全性要求极高。公司基本的产品应用于动车组、城轨等轨道交通车辆,产品的强度、防火、耐久、环保等性能指标对轨道交通运输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公司已建立起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检验、检测流程,自设立以来未发生任何重大产品质量事故和质量纠纷。如果公司产品出现质量不合格或者质量缺陷的情况,影响到乘客体验或对轨道交通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将会给公司声誉造成较大损害,进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按照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加强精细化管理及风险预警管理,注重提升管理人员安全、质量管控意识,重视员工综合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组织定期教育和培训,规避和减少安全、质量风险。

  受行业销售结算方式的影响,公司的应收账款较高,这将影响公司的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给公司的运营资金带来一定的压力。如未来轨道交通行业资金紧张局面持续使公司的主要客户财务情况发生恶化或未能加强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公司可能面临应收账款难以回收而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建立并有效执行了谨慎合理的坏账准备计提政策、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从而逐步降低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同时,公司也将积极利用合适的融资工具,以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现金储备,为业务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目前,公司已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建立了适应公司当前发展状况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公司上市后,公司资产规模出现大幅增长。随着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逐步实施,公司资产规模、原材料采购、产销规模将有所扩大,客户和服务领域将更加广泛,技术创新要求将加快,公司现有的管理架构和流程可能无法完全适应业务扩大带来的变化。公司需要对各项资源的配备和管理流程进行调整。如公司的管理体系和资源配置的调整和人才储备不能满足资产规模扩大后对管理制度和管理团队的要求,公司的生产经营和业绩提升将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持续优化公司整体管理能力,公司管理层加强学习,持续提高管理层业务能力,强化内部管理的流程化、体系化,使企业管理更加制度化、科学化,尽量消除规模迅速扩张所带来的管理风险。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中车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研奥股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中车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